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钱学森究竟还说了些什么?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8 11: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钱学森之问”,热闹了好两年了;我估计还得热闹好多年,只要发展上有不顺心的事,就会拿这个“钱学森之问”来说事。 不过,我一直疑心:这个“钱学森之问”的来由,是不是真

“钱学森之问”,热闹了好两年了;我估计还得热闹好多年,只要发展上有不顺心的事,就会拿这个“钱学森之问”来说事。

不过,我一直疑心:这个“钱学森之问”的来由,是不是真如报章所述那样简单?难道钱学森劈头盖脸只问出这一句而不言及其他?那次谈话话题究竟是什么?难道二人之间没有深入一些的探讨?

钱学森究竟还说了些什么?

我根本不相信物理学家钱学森会那么困惑。这个经历了“旧中国”教育,留学在“帝国主义国家”并从事科研前后20年,最后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人,不管他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作为科学家,不至于丧失基本的思维判断。以他的智慧与经历,断然不会只有这么一句“之问”,否则,名不副实。爱因斯坦有关教育的论述,堪称经典,甫到美国,就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作出毫不留情的批评;他的那些论述,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教育界。如果中国的钱学森只能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没有相应的思考和基本的判断,不合常理常情。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名校的各种故事,从“反右”到“文革”,死于非命的上千名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开拓者叶企孙的遭遇,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六七十年代竟然一句话就停办大学,等等等等,始终牵挂民族命运的钱学森总不至于一点儿也不知道吧。

那他为什么不明说呢?我甚至认为很多人都明白其实是怎么回事,只是不敢说,不便说,不愿说,不屑说。当然,即使你说了,那一头只当什么也没有听见。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倾听者听了,一时也很为难,只要“答”了一句,马上就会遭致一片攻讦。因而含蓄婉转,引而不发方是权宜之计。

过上一百年,或者三、五十年,根据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速度,看来也许只须十来年甚至三、五年,“实录”早晚出世,虽然我们不会太奇怪,但是至少不让钱学森的智慧蒙羞吧。

可是,这个“之问”可能把青年们弄糊涂了:现今大学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物,这不是很简单的事么?“莫谈国事”,形成规矩;“说三道四”,小心“会商”;教授的“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那个连小偷也未必写错的“捍”字,故宫竟然宣称还是用“撼”“显得厚重”……

想当年,在“政治不正确”的旧社会,连“稳定”、“安定”和“温饱”也没有的西南联大,不也出了许多杰出人才么?所以,以后少拿“乱”和吃不饱饭来吓唬读书人。

“钱学森之问”,热闹了好两年了;我估计还得热闹好多年,只要发展上有不顺心的事,就会拿这个“钱学森之问”来说事。不过,我一直疑心:这个“钱学森之问”的来由,是不是真如报章所述那样简单?难道钱学森劈头盖脸只问出这一句而不言及其他?那次谈话话题究竟是什么?难道二人之间没有深入一些的探讨?钱学森究竟还说了些什么?我根本不相信物理学家钱学森会那么困惑。这个经历了“旧中国”教育,留学在“帝国主义国家”并从事科研前后20年,最后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人,不管他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作为科学家,不至于丧失基本的思维判断。以他的智慧与经历,断然不会只有这么一句“之问”,否则,名不副实。爱因斯坦有关教育的论述,堪称经典,甫到美国,就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作出毫不留情的批评;他的那些论述,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教育界。如果中国的钱学森只能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没有相应的思考和基本的判断,不合常理常情。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名校的各种故事,从“反右”到“文革”,死于非命的上千名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开拓者叶企孙的遭遇,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六七十年代竟然一句话就停办大学,等等等等,始终牵挂民族命运的钱学森总不至于一点儿也不知道吧。那他为什么不明说呢?我甚至认为很多人都明白其实是怎么回事,只是不敢说,不便说,不愿说,不屑说。当然,即使你说了,那一头只当什么也没有听见。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倾听者听了,一时也很为难,只要“答”了一句,马上就会遭致一片攻讦。因而含蓄婉转,引而不发方是权宜之计。过上一百年,或者三、五十年,根据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速度,看来也许只须十来年甚至三、五年,“实录”早晚出世,虽然我们不会太奇怪,但是至少不让钱学森的智慧蒙羞吧。可是,这个“之问”可能把青年们弄糊涂了:现今大学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物,这不是很简单的事么?“莫谈国事”,形成规矩;“说三道四”,小心“会商”;教授的“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那个连小偷也未必写错的“捍”字,故宫竟然宣称还是用“撼”“显得厚重”……想当年,在“政治不正确”的旧社会,连“稳定”、“安定”和“温饱”也没有的西南联大,不也出了许多杰出人才么?所以,以后少拿“乱”和吃不饱饭来吓唬读书人。

文章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网址: http://www.jyjbjb.cn/qikandaodu/2020/1118/589.html



上一篇: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与“一张高铁票”
下一篇:“教育反思小说”:从启蒙到批判的人性呼唤

教育界(基础教育)投稿 | 教育界(基础教育)编辑部| 教育界(基础教育)版面费 | 教育界(基础教育)论文发表 | 教育界(基础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界(基础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