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防微杜渐话微课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8 10: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微课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国内外,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微课,是微时代的教育产物,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基于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碎片化等理念,符合人
近年来,微课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国内外,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微课,是微时代的教育产物,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基于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碎片化等理念,符合人们的学习认知规律。毫无疑问,它将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专家放言,微课“将成为预见未来教育变革的引擎”,“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当辅导员”……它如一股强劲的风吹进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为深入教改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那么,微课时代的到来真的能翻转中小学的传统课堂吗? 追问一:微课能否代替传统课堂? 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快速进入人们的世界。因此,可以说微课的发展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微课,把学习的内容用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的中心地位消失了,不再是引领学生学习,而是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微课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称之为“翻转课堂”,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着眼于能力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多专家也认为,微课和课改密切结合,符合网络时代的需求。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生成的过程,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传统的课堂要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生长(规律揭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通常要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在微课中那就被压缩在六分钟左右,试问,这样的微视频如果放在网络上让学生课前自学,能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吗?兴许学生还没明白什么,课就结束了。 微课无论有多么精彩,都与课堂现场有一定的生疏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在微课中,教师的肢体语言、人格魅力缺失;学习目标难以定位,学习内容可能使学习者产生误解,不同程度学生可能拉大差距;微课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使其针对性不强;还有学习素养、学习态度、学习评价无从落实等,学习成为空中楼阁。“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不应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微课有很多优点,但它不是万能的,对大众来说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取代传统课堂,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世界是多元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多种模式要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微课在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比较重要的而非唯一的途径。 追问二:微课能否替代课本教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适合学生自学。原本四十分钟的课堂,被浓缩在十分钟以内,只保留课堂难点、热点等内容,教师从“供给商”变为“服务商”;学生由长时间在课堂上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愿景。微课把纸质的文字教材(课本)有声化、形象化,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以其新特点和发展迅猛的势头,让教学者不断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我们正在进入“无纸学习”的时代,微课视频对学生使用纸质课本的能力有很大的冲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时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视频。学生A说:“视频看多了就不想看课本,总想上上网找点什么……”学生B 说:“看视频时感觉都很清晰。看课本,不是掉字,就是看错行……”孩子们的话让人吃惊:微课虽然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却退化了。其次,近年来,视力问题成为中小学生的普遍健康问题,若是再加上每天都必须看微课视频,情况又会是怎样呢? 再次,微课可能会因电子产品的质量与某种原因而丢失 (或无法观看),造成损失,而纸质的教材则避免了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看完视频之后你会很快忘记,而读纸质的书容易接受知识和读书时所获得的乐趣。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柯清超指出:“不要把微课独立起来,更不能用微课来代替课本教材。”微课和纸质教材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微课作为学习的一种工具,不能完全取代实体课本教材,二者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多方位的、适合学生个性学习的教材体系。 反思一:微课要因人而“微” 小学生好动,学习时专注力差,而绘声绘色的微课是否适宜在小学开展呢?再者,小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如何保证学生在家看视频的时间和质量? 我们如何对学生微课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 如何对学习者加以引导与监管? 小学阶段,是人格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如果学生每天只看视频,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互动,其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将如何树立? 再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并非所有教师都有能力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微课。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标要求,不能设计出有效的微课,只是把传统的教学录制下来给学生看,把作业题的答案在微课中展示出来,那么这样的微课对学生的学习不会起到促进作用。 反思二:微课要因地而“微” 微课理论上很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具有一些条件限制。首先,微课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与特定的教育环境。网络设施条件不成熟,城市学校尚难达到学生人手一机,微课对偏远落后学校来说那就是“神话”了。 反思三:微课要因时而“微” 首先,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微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应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其次,无论微课设计得多么完美,如果学习者没有时间或精力来学习,那么这样的微课便显得没有实际意义了。就如今的教育而言,学习还是应以课堂为主,课后学习为辅。再次,微课这种新的模式,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只适合特定内容、特定场合或群体。 微课,位微不“卑”,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它意义非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微课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不要企望实施它就能够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探索无止境,只要我们能够兼顾学科知识体系,开创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新模式,也一定能够实现课堂的精彩翻转。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微课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但笔者认为,微课是一把“双刃剑”。微课不等于“微”风险、无风险,如果教师制作不当,或是学习者选择(使用)不当,都有可能让微课变成“危”课。面对这种新生事物,我们不能盲从、不能生硬地复制,也不能武断地否定。我们要“冷眼”旁观、冷静思考,从教育教学的理念上进行追问、反思、学习、探索和实践。我们要因材施“微”,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采用多样化的、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课堂方式进行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更主动,让我们的课堂效益更高。 近年来,微课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国内外,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微课,是微时代的教育产物,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基于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碎片化等理念,符合人们的学习认知规律。毫无疑问,它将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专家放言,微课“将成为预见未来教育变革的引擎”,“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当辅导员”……它如一股强劲的风吹进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为深入教改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那么,微课时代的到来真的能翻转中小学的传统课堂吗?追问一:微课能否代替传统课堂?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快速进入人们的世界。因此,可以说微课的发展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微课,把学习的内容用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的中心地位消失了,不再是引领学生学习,而是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微课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称之为“翻转课堂”,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着眼于能力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多专家也认为,微课和课改密切结合,符合网络时代的需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生成的过程,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传统的课堂要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生长(规律揭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通常要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在微课中那就被压缩在六分钟左右,试问,这样的微视频如果放在网络上让学生课前自学,能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吗?兴许学生还没明白什么,课就结束了。微课无论有多么精彩,都与课堂现场有一定的生疏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在微课中,教师的肢体语言、人格魅力缺失;学习目标难以定位,学习内容可能使学习者产生误解,不同程度学生可能拉大差距;微课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使其针对性不强;还有学习素养、学习态度、学习评价无从落实等,学习成为空中楼阁。“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不应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微课有很多优点,但它不是万能的,对大众来说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取代传统课堂,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世界是多元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多种模式要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微课在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比较重要的而非唯一的途径。追问二:微课能否替代课本教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适合学生自学。原本四十分钟的课堂,被浓缩在十分钟以内,只保留课堂难点、热点等内容,教师从“供给商”变为“服务商”;学生由长时间在课堂上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愿景。微课把纸质的文字教材(课本)有声化、形象化,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以其新特点和发展迅猛的势头,让教学者不断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正在进入“无纸学习”的时代,微课视频对学生使用纸质课本的能力有很大的冲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时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视频。学生A说:“视频看多了就不想看课本,总想上上网找点什么……”学生B 说:“看视频时感觉都很清晰。看课本,不是掉字,就是看错行……”孩子们的话让人吃惊:微课虽然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却退化了。其次,近年来,视力问题成为中小学生的普遍健康问题,若是再加上每天都必须看微课视频,情况又会是怎样呢? 再次,微课可能会因电子产品的质量与某种原因而丢失 (或无法观看),造成损失,而纸质的教材则避免了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看完视频之后你会很快忘记,而读纸质的书容易接受知识和读书时所获得的乐趣。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柯清超指出:“不要把微课独立起来,更不能用微课来代替课本教材。”微课和纸质教材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微课作为学习的一种工具,不能完全取代实体课本教材,二者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多方位的、适合学生个性学习的教材体系。反思一:微课要因人而“微”小学生好动,学习时专注力差,而绘声绘色的微课是否适宜在小学开展呢?再者,小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如何保证学生在家看视频的时间和质量? 我们如何对学生微课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 如何对学习者加以引导与监管? 小学阶段,是人格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如果学生每天只看视频,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互动,其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将如何树立?再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并非所有教师都有能力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微课。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标要求,不能设计出有效的微课,只是把传统的教学录制下来给学生看,把作业题的答案在微课中展示出来,那么这样的微课对学生的学习不会起到促进作用。反思二:微课要因地而“微”微课理论上很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具有一些条件限制。首先,微课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与特定的教育环境。网络设施条件不成熟,城市学校尚难达到学生人手一机,微课对偏远落后学校来说那就是“神话”了。反思三:微课要因时而“微”首先,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微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应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其次,无论微课设计得多么完美,如果学习者没有时间或精力来学习,那么这样的微课便显得没有实际意义了。就如今的教育而言,学习还是应以课堂为主,课后学习为辅。再次,微课这种新的模式,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只适合特定内容、特定场合或群体。微课,位微不“卑”,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它意义非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微课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不要企望实施它就能够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探索无止境,只要我们能够兼顾学科知识体系,开创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新模式,也一定能够实现课堂的精彩翻转。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微课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但笔者认为,微课是一把“双刃剑”。微课不等于“微”风险、无风险,如果教师制作不当,或是学习者选择(使用)不当,都有可能让微课变成“危”课。面对这种新生事物,我们不能盲从、不能生硬地复制,也不能武断地否定。我们要“冷眼”旁观、冷静思考,从教育教学的理念上进行追问、反思、学习、探索和实践。我们要因材施“微”,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采用多样化的、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课堂方式进行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更主动,让我们的课堂效益更高。

文章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网址: http://www.jyjbjb.cn/qikandaodu/2020/0528/337.html



上一篇:浅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日语试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界(基础教育)投稿 | 教育界(基础教育)编辑部| 教育界(基础教育)版面费 | 教育界(基础教育)论文发表 | 教育界(基础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界(基础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