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界(基础教育)》数据[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收稿[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投稿[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征稿[05/28]
- · 《教育界(基础教育)》刊物[05/28]
教育界文献研究法(教育界文献研究法是什么)(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但这位“甲骨文考生”只是对甲骨文感兴趣,对甲骨文到底有多深,造诣有多深? 他的导师何嵘说,黄萤擅长炫耀,只是在甲骨文方面还不突出,只知道
但这位“甲骨文考生”只是对甲骨文感兴趣,对甲骨文到底有多深,造诣有多深? 他的导师何嵘说,黄萤擅长炫耀,只是在甲骨文方面还不突出,只知道几百个甲骨文,哪个教授随便找一个中学生训练一两个月,也问不知道上千个甲骨文
题的。后来,何教授无法容忍“甲骨文考生”的浮躁,果断提出辞呈,不再对黄蛉进行“一对一”培养。罗振玉在甲骨文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罗振玉(1866—1940) ,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生于江苏淮安,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罗振玉的父亲罗树勋,曾先后任江宁、清河县丞。罗振玉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家庭往往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影响,罗振玉的家庭对他的人生道路的影响更是如此。从政治方面看,罗振玉的家庭是累世食禄的官宦人家,“世代从幕,恪守清训”。罗振玉耳濡目染,封建的忠君意识极为浓厚,这也成了他日后反对改良、仇恨革命,死心蹋地追随并効力于清皇室的“政治基因”。1924年,罗振玉被清帝溥仪召为“入直南书房”,与王国维一起检理宫中器物;也就是这一年的11月,发生了冯玉祥逐清室出宫的历史事件,罗振玉是当时清室善后委员之一,当时他面对立着清室的崩塌,曾欲投河以表效忠;后他与陈宝琛一起偷运溥仪进日本;1925年2月,又与其子一同送溥仪秘密去天津,罗振玉因有功于清室,而被废帝溥仪委为“顾问”;1931年,日本发动9·18,一心想助溥仪称帝的罗振玉,积极为伪满帝国的复辟奔走,1934年,溥仪“登基”,罗振玉被封为“叙勋一位”;罗振玉后来退休病死。从政治上讲, 罗振玉可以说是一位追随溥仪的不折不扣的前清遗老。
家庭对罗振玉的影响还表现在学术方面。罗振玉是官宦家庭,也是书香门第,加以他本人天资聪慧,从小就受着良好的国学训练,小学、目录、校勘、姓氏、金石、碑版等众多学术领域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有广泛地涉猎,这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这方面讲,他的家庭也给了他日后成了国家大师的“学术基因”。罗振玉一生尽管倾心于政治,但对学术研究却也从没松懈过。1896年,他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并从事教育工作;在清廷,他一度经理过清廷内阁大库档案,设法使8000麻袋的明清档案免于付之一炬;并奏请学部购运敦煌石窟故物;辛亥革命后,他虽积极参与制造伪满州国的活动,但这一期间,他在搜集、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方面花了很多精力,并有丰富的学术著述。
由于近代社会变动剧烈,许多人物往往具有多重身份,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罗振玉作为 “前清遗老”固然为人诟病,但是他作为“国学大师”却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2
甲骨学的奠基者
甲骨文
甲骨文研究是近代的显学。甲骨文的发现为古史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与文字资料,是件非常重要的学术大事。学术研究讲究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人们对古史的研究所依据的主要是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局限是很大的。甲骨文的被发现,则意味着一块新的学术天地的被发现,有了这个发现,新史学“地下的与文献的相参证”研究方法才成为了可能,人们对上古史的研究才有新的重要突破。
甲骨文是公元前1300年到1100年间的产物,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所以称甲骨文,又因其主要是占卜的纪录,所以有时也称卜辞。它记录下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它对研究当时的历史与文化是十分难得与重要的。甲骨文虽然那么古老,可直到公元1898年,它才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因出土而被发现,这可以说是文化史上的一大奇事。起初,出土的甲骨文并无人识得,而被当作中药“龙骨”来贱卖。后来,因时任国子临祭洒的王懿荣的重视——认为这是比金文更古老的文字——而“厚值”。 王懿荣对之更以重金收购。王懿荣逝世后,王家为还债,将绝大部分甲骨转让给《老残游记》的作者——淮安人刘鹗。刘鹗将其所藏的甲骨墨本千余片,印成了《铁云藏龟》(1903),这是对甲骨文搜集与整理的开始,也是甲骨文从私人收藏到资料公开的开始。刘鹗还首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重要论断,标志着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或许,没有比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更为复杂的了,罗振玉以及好友王国维虽然政治上或保守,但学术思想上却非常大胆先进,当时,同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政治思想上虽然先进,但在对甲骨文的发现却显得非常保守,持一种怀疑态度。相反,罗振玉却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以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1902年,罗振玉在刘鹗处初见甲骨文就意识到,“此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敞)、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者也,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久远之,我之责也。”【1】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文化上的责任心,罗振玉才对甲骨文的搜集与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1908年起,他从多方面打听,得知甲骨实为河南安阳小屯所出;此前,古董商们所说的甲骨出于汤阴、卫辉等处的说法,实为这些古董商们为垄断甲骨而造出的谎言。1915年春,罗振玉还亲赴安阳小屯,成为实地考察甲骨出土之地的第一人,他还认定安阳小屯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殷墟”。同样的,他的好友王国维也因把新发现的甲骨文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才在古史研究上作出了超越前人的贡献。
文章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网址: http://www.jyjbjb.cn/zonghexinwen/2022/1212/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