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说学生是客体有问题吗(2)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12:4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近,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毫无理性的教育观念正在得到纠正。这一错误观念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意义上的惩罚。人们在强调教师不能体

最近,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毫无理性的教育观念正在得到纠正。这一错误观念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意义上的惩罚。人们在强调教师不能体罚学生的教育伦理的同时,严重忽略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管教”学生的天命。惩罚从来都是中性的教育手段,教育伦理所真正要求的,不应是惩罚的绝对废除,而应当是惩罚之教育性的确保。2004年,笔者就撰文批评过无条件否定教育惩罚的错误认识①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当时应和者寥寥。2019年,教育部门出台有关教育惩戒权的法规却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共鸣,不少人开始留意、拥趸那篇15年前的旧文(一杂志微信推送后获得了创记录的点赞)。虽有遗憾,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当代世界,弥漫着一种抽象因而有害的“人道主义”思维。过分渲染学生主体性而断然否定其客体性的认识,其实就是这一抽象而有害的“人道主义”思维在教育理论界的表现。

3.“不忘初心”即回到常识

综上所述,说“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客体”都没有问题。因为学生本来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正如所有成年人既有自主性又得受约束一样。教育观念和实践要“不忘初心”,其实就是要恢复对于与学生地位界定相关联的教育真理与实践的常识性理解。这一理解至少包括两大方面:

第一,学习无负担是不可能的,减负的方向只在于教育品质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推动教育改革最为感性、具体也最为持久的理由。但是,全社会都必须清楚认识的是:任何学习都需要一定的努力,没有任何课业负担的教育是不健康且不可能的。而且从趋势上讲,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整个人类学习的“课业负担”只会有增无减。因此,教育改革的重点不应在一味简单地以减少课时、消灭作业为目标。以提升儿童内在学习动机为核心的教育品质的提升,才是应对课业负担过重的真正出路。就像一个中学生的数学课作业,讨论布置5道题还是3道题更合适的意义极其有限,教师努力的重点应当转移到如何让学生为数学学习本身着迷上来。因为当一个喜欢数学的孩子满世界找难题挑战的时候,作业给孩子带来的就只有愉悦、辛苦,唯独没有“负担”和痛苦。

第二,规范无约束是不可能的,立德的关键在于引导与建构的统一。讨论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对于德育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强制灌输德育理念的拒绝。诚如品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所说,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前者讲的是灌输不可能有德育的实效,后者讲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是不道德的。整体上看,中国教育尚未完全从强制灌输的泥淖中走出来。但即便如此,教育者仍然应该明白的是,立德树人的前提,是要帮助学生“立德”。若对教育对象没有任何价值引导、若学生没有接受起码的社会规范学习,我们就是在以自由、尊重之名剥夺学生应有的教养、毁灭儿童应该有的生命质量。所以,有效德育不是只要教师的引导,或者任由学生在价值上“自由”建构,而是要实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对价值的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用最美好的德育帮助学生成就最美好的人生,应当是全体教育人的使命。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学生主体性尊重话题的讨论,其实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美国对于进步主义教育的反思,日本对于“宽松教育”“教育荒废”的批评等,本质上都是对同一个课题的思考,只是讨论的具体情境、话语略不同于中国而已。是故,如何教育性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学习动机),乃是全世界教育都必须直面的严肃课题。

文章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网址: http://www.jyjbjb.cn/qikandaodu/2021/0223/675.html



上一篇:基于网络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康复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循梦而行向阳而生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

教育界(基础教育)投稿 | 教育界(基础教育)编辑部| 教育界(基础教育)版面费 | 教育界(基础教育)论文发表 | 教育界(基础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界(基础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