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永正”之教 山高水长(3)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5 21: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后面,我与于永正老师 “相识”的机会愈来愈多了。 他出了文集,我买过来仔细阅读、揣摩,读到会意处,也若有所思。网络发达起来,随时可以搜索他

后面,我与于永正老师 “相识”的机会愈来愈多了。

他出了文集,我买过来仔细阅读、揣摩,读到会意处,也若有所思。网络发达起来,随时可以搜索他的教学实录、撰写的文章阅读,颇有裨益。甚至,他的学生还给他做了公众号——于永正儿童的语文,我也第一时间关注了。学习、研究于老师的思想,在一部手机上就能做到,方便快捷。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从中沾染一些于永正老师的一些教学思想、理念,能学到他语文教学的一二?但是,我觉得一位语文老师,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去靠近这些人,这一群人。因为,他们会引领着你,让你离教育更近些,更近些。

他们是光——教育的光,曾经燃烧过自己,最后,照亮别人。

于永正老师喜欢唱京剧。他最喜欢唱的是 《霸王别姬》那一段台词:“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虽然只有简短几句,但唱词优美,起承转合之间,写满丝丝离愁别恨。在人间,生死最难解,但他不怕死,也争取活,一辈子,也活得灿烂、美丽。

2017年12月9日,一大早打开电脑,登录QQ,屏幕闪烁,《江苏教育》杂志作者群中 “叮咚”作响,跳出了一行滚动的对话提示框,宋体,黑色:昨天凌晨六点零二分,一代语文名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先生与世长辞。于永正老师享年77岁。基础教育界巨星陨落!我有些不敢相信。夏天的时候,我还在 《小学语文教师》(2017年7-8月合刊)上,阅读了于老师所写的文章 《病中 “吟”》,我知道于老师患了严重的血液病,住院治疗,但是,情况渐有好转。文章有于老师一贯的幽默豁达,他还乐观地引用导师张庆的话勉励自己,也告诉读者——自己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我期待于老师能健康、长寿,多写点文章,多些走向讲台,给我们一些启发、垂范,激励我们前进。没料想——坏消息传了过来。点开对话框,我仔细地瞧了瞧,再三确定,才相信消息并不空穴来风。盯着电脑,半晌,我说不出话来,心中一阵戚戚然。一于永正老师,自然不认识我。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我愿意说:我认识他。虽然,这所谓的 “认识”,只是在荧屏上、在杂志中、在无数的印刷体的宋体、楷体、隶书的汉字的排列纵横下,神交而已。我没有亲自聆听过他的教诲,没有和他见过面、握过手,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我——一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高山仰止,活成了一座教育的丰碑,一架精神的桥梁,并引领着我,朝着一处教育的光明所在奔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全国小语名师工作室联盟借用北宋范仲淹 《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千古名句,给于永正老师发来的唁电。此话道出了于老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家之风、名师之范,令人高山仰止,也道出了于老师在我心中的印象。2003年,于永正老师六十二岁,我二十四岁。那时,他已经是名满教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而我,只是一位毛头小伙子,初踏教坛,执教语文,还处于摸索教育教学的模仿阶段,也对语文教学充满着疑惑。学校规定:每位年轻老师,每个学期上一节公开课。这样的活动,本是为提高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我却十分惧怕,生怕上不好,被同事嘲笑、被领导批评。语文究竟怎么教?是不是字词句篇地去分析,满堂灌?怎样教才有实效?是老师教为主导,还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公开课怎样才能上好,怎样才能出彩……这些冒出的一个个问题,宛若藤蔓一样,爬在我的脑海里,缠绕、纠结,挥之不去。只有求教于书本了。走进学校的图书馆,第一次,在 《小学教学参考》杂志上,我读到一位老师撰写的课例评析文章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出味来——听于永正老师教 〈翠鸟〉》,仔细阅读下来,我有些明白了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老师的课例告诉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抓手,孩子能读进去,才能走出来。怎样才教好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正道。语文教学,花里胡哨要不得,要紧紧抓住 “听说读写”,训练学生 “听说读写”的能力,才是语文实在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语文提高的基本途径。2003年第九期的 《小学教学参考》,一篇关于永正老师的朗读指导的文章《朗读指导,怎一个 “情”字了得——例谈于永正老师朗读指导的艺术》,我也读到了。这一篇文章,以于永正老师指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具体谈了朗读指导的艺术要旨:朗读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感悟,以情促读,以读促讲。这对我也很有启发。《小学青年教师》上,还有一篇关于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的文章——《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篇文章读来,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的一些正确的做法——原来,语文教学,并非满堂灌;而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只是一位组织者,他的角色任务,是让文本和学生串联起来,让学生走进文本,习得语文的 “听说读写”能力,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要义。三篇文章,仔细读来,如春风拂面,化解了我心中的很多疑问。顺藤摸瓜,我找来了于永正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研读,也颇有感悟。或许是于老师的一些文章起了作用,或许是有了一些理论上的教学方法作底蕴,我竟然不惧怕公开课了。那次公开课,我很快地备好了课,将于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使用到了自己的公开课中,上课完结,竟然还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这,也给了我不少教学语文的信心、力量。这是我与于老师的第一次 “相识”,止于纸上。但是,并不妨碍我从字里行间窥见于老师语文教学的造诣,以及对语文教学的执着和钟爱——扎实、简单,具有儿童的情趣。在那个年代,他是大胆的,敢于向陈旧的教育理念、封闭的教学思想提出挑战,也善于保留教育教学中传统优良的精髓,摸索、形成了属于自己的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语文教学特色。二语文老师,大抵都逃不脱做班主任。我这位语文老师,自然也不例外。其实,我也不惧怕当班主任,那时年轻,有的是新鲜劲,也有大把精力、气力。可要命的是,学校竟然委命我做一年级的班主任。一位堂堂的男老师,竟然要“奶声奶气”地面对一群乳臭未干的毛孩子,真让我为难。找领导推辞,领导做我思想工作——年轻人,教学也好,当班主任也好,经历一个大循环 (1-6年级为一个大循环),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好处。想想,也觉得领导说得在理,于是,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开学走进教室,我头皮都麻了。一年级的孩子,挤满了教室,叽叽喳喳,如无数欢欣鼓舞的小麻雀。我想让他们安静下来,按了葫芦起了瓢,这边刚安静了,那边却叫嚷起来。我声音压不住他们的阵势,他们说话,我声大,他们比我声音更大,我黔驴技穷,简直要被逼得发疯了。一个星期下来,我原本浑厚的大嗓门,变得沙哑起来。怎么办?无奈之下,我找到了年年带一年级的老教师求救。这位老教师,听了我的叙说,也没有跟我说什么,递给了我一本翻开的教育杂志,说:“你好好看看,你要问的都在这里面呢!”我拿起杂志,看了看,是一篇 《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下班回家,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其中的几段话至今依旧印象深刻——…………铃声落了,教室里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 (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是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的或者严厉的目光 “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某一组某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心中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做、这样说的意思。隔着泛黄的纸张,读着于老师对女儿情真意切的话语,我兀然觉得面红耳赤——我感觉这段文字是在批评我,一位教了好几年的老教师,怎么就没有用些心思,想一想、试一试这些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呢?这段文字是谆谆的教导,娓娓道来,对症下药,好像是为我遇到的困难特别准备的,让我这位束手无策的新手,读了文字,按图索骥,实际操作,解困解惑。我在一年级执教的班级,试了试于老师的方法,果然,灵验好用。只不过,为什么于老师的不动声色的方法,能取得效果,我当时真没有仔细追寻、思索。等到我若干年回忆这件事情,重温这些文字,我才知道,于老师的这些方法能对学生起效果,不仅仅在于他多年的摸索和思考,更在于他心中有孩子——心中有孩子,才会 “蹲下来”平等地对待孩子;心中有孩子,才会动脑筋、想办法,去改变孩子。如果你去瞧一瞧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视频,你会发现有许多这样的镜头:满头白发的于老师,曲腿半蹲,将话筒递给孩子,面带笑容,倾听着孩子的发言,或是点赞,或是点头……一位教师,能向一位孩子曲腿半蹲,那么,崛起的一定是高贵的灵魂!一位满头花发、名满教坛的特级教师,能向一个个孩子半蹲,那么,他一定是一位真正将身心许给了教育的人,一位有孩童般纯真之心、儿童之心的人。这是我与于永正老师的第二次“相识”。于永正老师在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教育的天地中,半蹲了一辈子,虽然琐事屑屑,但他不亦乐乎,在课堂上,他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的模样。即使年过花甲、古稀,在课堂上,他既唱又跳,和 “老顽童”一样。就这样,他把一个个的孩子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这背后,不仅仅是他深谙语文教学的真谛,洞悉学生的心灵世界,还来源于他对学生满腔的爱:只有热爱儿童,才会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才能去成就儿童。可是,于永正老师很谦虚,退休后,他一直说:“是的。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基本上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语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基本上明白了,所以我退休后才经常想,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该有多好!”后面,我与于永正老师 “相识”的机会愈来愈多了。他出了文集,我买过来仔细阅读、揣摩,读到会意处,也若有所思。网络发达起来,随时可以搜索他的教学实录、撰写的文章阅读,颇有裨益。甚至,他的学生还给他做了公众号——于永正儿童的语文,我也第一时间关注了。学习、研究于老师的思想,在一部手机上就能做到,方便快捷。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从中沾染一些于永正老师的一些教学思想、理念,能学到他语文教学的一二?但是,我觉得一位语文老师,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去靠近这些人,这一群人。因为,他们会引领着你,让你离教育更近些,更近些。他们是光——教育的光,曾经燃烧过自己,最后,照亮别人。于永正老师喜欢唱京剧。他最喜欢唱的是 《霸王别姬》那一段台词:“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虽然只有简短几句,但唱词优美,起承转合之间,写满丝丝离愁别恨。在人间,生死最难解,但他不怕死,也争取活,一辈子,也活得灿烂、美丽。

文章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网址: http://www.jyjbjb.cn/qikandaodu/2020/0825/454.html



上一篇:叫停手机微信和QQ布置作业重在行动
下一篇:小学作文指导的偏差浅议

教育界(基础教育)投稿 | 教育界(基础教育)编辑部| 教育界(基础教育)版面费 | 教育界(基础教育)论文发表 | 教育界(基础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界(基础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