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永正”之教 山高水长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5 21: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7年12月9日,一大早打开电脑,登录QQ,屏幕闪烁,《江苏教育》杂志作者群中 “叮咚”作响,跳出了一行滚动的对话提示框,宋体,黑色:昨天凌晨六点零二分,一代语文名师、著名

2017年12月9日,一大早打开电脑,登录QQ,屏幕闪烁,《江苏教育》杂志作者群中 “叮咚”作响,跳出了一行滚动的对话提示框,宋体,黑色:昨天凌晨六点零二分,一代语文名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先生与世长辞。于永正老师享年77岁。基础教育界巨星陨落!

我有些不敢相信。

夏天的时候,我还在 《小学语文教师》(2017年7-8月合刊)上,阅读了于老师所写的文章 《病中 “吟”》,我知道于老师患了严重的血液病,住院治疗,但是,情况渐有好转。文章有于老师一贯的幽默豁达,他还乐观地引用导师张庆的话勉励自己,也告诉读者——自己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我期待于老师能健康、长寿,多写点文章,多些走向讲台,给我们一些启发、垂范,激励我们前进。没料想——坏消息传了过来。点开对话框,我仔细地瞧了瞧,再三确定,才相信消息并不空穴来风。盯着电脑,半晌,我说不出话来,心中一阵戚戚然。

于永正老师,自然不认识我。

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我愿意说:我认识他。虽然,这所谓的 “认识”,只是在荧屏上、在杂志中、在无数的印刷体的宋体、楷体、隶书的汉字的排列纵横下,神交而已。我没有亲自聆听过他的教诲,没有和他见过面、握过手,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我——一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高山仰止,活成了一座教育的丰碑,一架精神的桥梁,并引领着我,朝着一处教育的光明所在奔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是全国小语名师工作室联盟借用北宋范仲淹 《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千古名句,给于永正老师发来的唁电。此话道出了于老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家之风、名师之范,令人高山仰止,也道出了于老师在我心中的印象。

2003年,于永正老师六十二岁,我二十四岁。那时,他已经是名满教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而我,只是一位毛头小伙子,初踏教坛,执教语文,还处于摸索教育教学的模仿阶段,也对语文教学充满着疑惑。学校规定:每位年轻老师,每个学期上一节公开课。这样的活动,本是为提高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我却十分惧怕,生怕上不好,被同事嘲笑、被领导批评。语文究竟怎么教?是不是字词句篇地去分析,满堂灌?怎样教才有实效?是老师教为主导,还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公开课怎样才能上好,怎样才能出彩……这些冒出的一个个问题,宛若藤蔓一样,爬在我的脑海里,缠绕、纠结,挥之不去。

只有求教于书本了。走进学校的图书馆,第一次,在 《小学教学参考》杂志上,我读到一位老师撰写的课例评析文章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出味来——听于永正老师教 〈翠鸟〉》,仔细阅读下来,我有些明白了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老师的课例告诉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抓手,孩子能读进去,才能走出来。怎样才教好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才是正道。语文教学,花里胡哨要不得,要紧紧抓住 “听说读写”,训练学生 “听说读写”的能力,才是语文实在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语文提高的基本途径。2003年第九期的 《小学教学参考》,一篇关于永正老师的朗读指导的文章《朗读指导,怎一个 “情”字了得——例谈于永正老师朗读指导的艺术》,我也读到了。这一篇文章,以于永正老师指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具体谈了朗读指导的艺术要旨:朗读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感悟,以情促读,以读促讲。这对我也很有启发。《小学青年教师》上,还有一篇关于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的文章——《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篇文章读来,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的一些正确的做法——原来,语文教学,并非满堂灌;而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只是一位组织者,他的角色任务,是让文本和学生串联起来,让学生走进文本,习得语文的 “听说读写”能力,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要义。

三篇文章,仔细读来,如春风拂面,化解了我心中的很多疑问。顺藤摸瓜,我找来了于永正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研读,也颇有感悟。或许是于老师的一些文章起了作用,或许是有了一些理论上的教学方法作底蕴,我竟然不惧怕公开课了。那次公开课,我很快地备好了课,将于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使用到了自己的公开课中,上课完结,竟然还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这,也给了我不少教学语文的信心、力量。

文章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 网址: http://www.jyjbjb.cn/qikandaodu/2020/0825/454.html



上一篇:叫停手机微信和QQ布置作业重在行动
下一篇:小学作文指导的偏差浅议

教育界(基础教育)投稿 | 教育界(基础教育)编辑部| 教育界(基础教育)版面费 | 教育界(基础教育)论文发表 | 教育界(基础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界(基础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